从领航到远航
——河南天丰集团董事长李续禄专访
金 石
时下,河南天丰集团(以下简称“天丰集团”)是当之无愧的“中原第一钢构”。
前不久,《钢构之窗》记者对天丰集团进行了近距离观察,仔细解读这家企业是如何脱颖而出,实现“从跨越到跳越,从领航到远航”的发展历程。记者归纳了三点:一是这家钢构企业的定位富有前瞻性,建厂之初就瞄准钢结构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围绕产业做强做大。目前其在省内投资控股的12家子公司,均紧扣钢结构这一主题,在贸易、钢结构生产、施工、设计、机械、新型建材、工业地产等领域精耕细作。2008年5月23日,中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评选出2007年钢结构行业前20名企业,天丰集团的钢结构产量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第9位;二是把“做中部地区钢结构行业领导者、打造中国绿色节能建材基地”作为企业战略目标,始终以推广普及绿色﹑节能钢结构建筑为己任,一心致力于钢结构节能建筑建材的开发、推广和应用,企业发展符合国家的产业*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三是牢固树立“科技创新,节能典范”经营理念,不断追逐尖端科技的创新和进步,在技术探索上从未止步,不断推动产品升级换代,以节能为理念,在蓝海中遨游,向钢结构高端市场发展。
——题记
目前,在世界经济均呈恶化的趋势下,许多企业的生产经营开始遭遇重创,都在试图通过减产停产、裁员减薪等硬着陆措施,力求将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但情况依然不很乐观。作为中原地区钢结构行业的领航者,天丰集团却能逆势飘红,不仅超额完成了2008年销售目标,利润总额等各项指标都大幅增长,现在的订单已经排到了下半年,生产基地正在进一步扩张。带着几许欣喜和探寻,记者从郑州驱车前往河南省新乡市,直奔位于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天丰集团总部,对董事长李续禄和他的同仁们进行了全方位的采访。
崇尚绿色,发展节能事业
李续禄是一位不卑不亢、拿捏到位的对话者,专业而谦虚,激情而内敛。这位在员工眼中颇为智慧的领袖,他的热忱与他的威严有一种“杀伤力”,在瞬间掳掠与他接触的人的心扉。去年9月26日,河南省钢结构协会正式成立,记者第一次见到作为副会长的李续禄并聆听了他的精彩发言。会后,记者提出到天丰集团进行采访,他爽快地答应了。记者对天丰集团的背景资料事先作了一番调查,其创业是坎坷曲折的,起初想试图以此作为采访的切入点。殊不料李总“创业不难,发展更难”的看法令记者为之震撼。可能与“打江山易而守江山难”有异曲同工之处吧,李总认为做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天丰集团之所以能在中原地区站稳脚跟,关键在于逐渐打造以钢结构为核心的产业链,从钢铁贸易、钢结构及围护体系的设计、研发、生产、施工、到冷弯成型机械、新型建材以及工业地产,以其独特的形式迅速在中原地区发展壮大起来。10年的历练使其深刻地意识到,只有不断打破传统模式,开拓创新,打造具有天丰独特文化魅力的企业品牌,才能使企业永远站在行业发展的前沿,带动整个河南钢构行业取得长足的发展,从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与天丰集团总部紧邻的几排银灰色厂房,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李总微笑地告诉好奇的记者,这是新飞年产200万台冰箱生产线厂房,也是天丰承建的钢结构节能建筑高品质形象工程,主骨架为钢结构,围护系统采用了世界先进的聚氨酯节能板。在开工仪式上,李总风趣地向现场来宾介绍,这种聚氨酯节能板中使用的芯材与冰箱保温层中使用的芯材一样,新飞建造了这样的厂房就如同是在一个像冰箱一样保温的房间中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冰箱。天丰利用最先进的技术成就了新飞的高品质建筑形象,更为中西部地区绿色节能建筑的推广做出了率先垂范。
产业延伸,产品定位高端
尽管当前全球金融风暴仍在蔓延,但是李续禄总裁早就开始寻找风暴过后引领全球经济的新技术、新增长点。努力进入新市场,开发知识和人力资源,发展未来技术促进创新,这就是李总的超前之处。早先,他就在北京大学学习,并取得了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学位,但对求知孜孜不倦的他至今仍坚持每月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参加各种学习;他走过不少国家和地区,每次出访都是“孤家寡人”,从来不带夫人、子女,也不游山玩水,为的是不断学习并引进世界一流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持续创出富有自我特色的管理的风格和企业文化。正如他所说的“吃饭、呼吸、睡觉,念念不忘钢构事业”。
如今,天丰集团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家母子化管理的集团公司,从一个只有几百人的小型企业发展到现在拥有千余名员工,跻身国内钢结构行业九强,省内第一的位置。公司下设十余家子公司,拥有国内一流的钢结构设计中心和冷弯设备研发中心,引进了世界先进的聚氨酯节能板连续型生产设备,形成了从钢板贸易、各类钢结构、彩钢压型板、彩钢压型复合板、C、Z、H型钢生产到钢结构工程设计、施工安装、压型钢板成套设备研发和制造以及工业地产等紧密关联的钢结构产业链条,具备年产主导产品钢结构15万吨、C、Z型钢5万吨、彩钢压型板、冷弯成型设备500余台(套)生产能力,成为河南省乃至中原地区最大的钢结构企业,并将长期致力于钢结构节能建筑和节能建材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资本是无穷的,但是资本的管理者必须是有形的,企业的管理者是要有社会责任的。
天丰集团在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建立节约型和创新型社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天丰自觉自愿地在做,并在自己的舞台施展着自己的抱负。李续禄总裁对追求绿色节能建筑充满着向往和渴求,创业之初就认准了钢结构这种能够循环使用的建筑形式,并以此为依托,逐步开发具有节能环保特性的围护体系,并延伸开发以钢结构节能建筑为建筑形式的节能工业园区,将钢结构和节能型墙体材料完美结合,大力推动建筑业向环保、节能方向发展。
李总对行业内以次充好、低价竞争的现象深恶痛绝,他认为,恶性竞争从设计开始就为工程质量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业主如果对此认识不足,一味追求低价而不顾及品质和质量,最终深受其害的还是业主。为此,李总还以天丰在C/Z压型檩条产品上所进行的产品革命给我们举例说明。早些年,国内企业多采用C/Z压型檩条生产线加工C/Z型檩条,所用材质大多是2毫米多厚的热轧带钢,由于这种产品除锈不易彻底,更有些不负责任的企业檩条压型冷弯成型后不除锈就直接喷漆,檩条要不了几年就会生锈,导致建筑在几年内就会发生整个屋面承载力下降,需要进行维修,甚至报废。建筑作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场所,不仅要承担一些使用功能,更要承担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护功能,如果一座建筑因为一个小小的檩条而发生质量问题,那就是制造企业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极大不负责任。天丰集团早在2005年就淘汰了10多条压型檩条生产线,改用热镀锌檩条生产线。当时很多员工不理解,好卖成本又低的产品要放弃,而且设备拆除后彻底报废还不准转卖,企业要损失几百万,况且热镀锌檩条的成本较高,在产品推广时遇到很多对建筑成本有要求的客户需要说服、解释,很多员工心存疑虑。面对众多质疑和不理解,李总坚定地认为:我们要对客户负责、对行业负责、对社会负责,只有这样才是对我们自己负责。如今,这几条大型互换檩条生产线生产的檩条,规格多、成型好、挠度小、孔位准、角度直、平整度好,也得到了很多业主的肯定和好评。李总敢恨敢爱,以乐观的心态应对一切挑战,并以自己的故事和经历,见证了一位河南汉子的英雄本色。
网罗人才,打造一流团队
据记者了解到,天丰集团拥有一批身经百战的高管队伍,其中不乏原国企老总、海归人士和行业高端人才,并有十几位硕士研究生加盟天丰。天丰集团地处河南新乡市,地理位置对人才的吸引并不占优势,为何令精英们加盟其中?这令记者感到迷惑,想尽快解开它。天丰集团人力资源总监王琳解开了记者心头的结。她讲到:“大家选择天丰不单纯是为了一份薪水,一份工作,而是选择了一个朝阳的行业和一个有生命力的团队,我本人看重的是天丰的品牌和企业凝聚力,在这样一个行业和这样一个团队中工作非常有信心,也认为很有意义。”记者打趣问,“都是强人交手时会不会有障碍?”她嫣然一笑补充说,“每个人各有各的想法和优势,关键在于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与企业目标达成一个默契和协调,协同发展、共享共赢。”看得出来,他们的努力正在给未来天丰集团的发展带来新的变化。
李续禄总裁的独到之处就是以人为本,着力打造一流人才团队。李总说,人力资源是天丰最宝贵的资源,也是天丰集团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在。长期以来,集团决策层积极倡导“建一流团队,创一流企业”的人本管理理念,搭建员工发展平台,推进“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的人性化用人机制。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积极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优秀人才“实现价值、超越自我”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实现员工发展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发展。据记者直线采访,天丰集团在员工培训上投入了极大的人力和财力,多次组织员工赴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世界上钢结构技术领先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技术、设备的考察与交流。公司组织近百名中高层管理人员到韩国考察钢结构、拜访韩钢协会;安排两名员工赴日本钢结构企业研修两年,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焊接和装备技术;送一批管理骨干去国内知名高校进修学习;每月邀请国内知名管理专家、讲师到公司开展战略、财务、供应、生产、营销、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内训……这一切都始终贯穿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渗透着“知识就是力量”的真知。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天丰集团发展中的亮点,即独特的内部管理,有天丰特色的企业文化。2006年是天丰集团历史上划时代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他们大胆地实行了“绩效考核年度”管理制度,将每一个自然年度划分为两个“绩效考核年度”,把一年掰成两年,生产经营和管理节奏都按照半年为一年的思路进行筹划,提高了自身的危机意识,加快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步伐,从而保持行业的领先地位。此外,“变一年为半年一个考核年度,使企业战略目标得到了更细化地分解,经营计划更切合实际,减少了问题形成历史沉淀的机会,从频率上增加经营业绩提升的可能性。通过这个考核制度的实施,天丰集团有望在十个绩效考核年度中完成六到七个自然年度的发展任务,提前实现企业的远期战略目标。
采访收尾时,李总淡泊地说,我们的信心不单单来自于外界的鼓励和希望,更多地来自于清醒的判断,科学的筹划和实际有效的行动。他说得很精炼,脚踏实地胜过一切盲目乐观的想像,这也是中国民营企业成长的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
转自《钢构之窗》